周四0328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浊酒笑谈 在历史中感悟文明的命运 — 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 第三页

在历史中感悟文明的命运 — 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 第三页

文章首页
在历史中感悟文明的命运 — 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第二页
第三页
作者 萧功秦 简介
全部页面

 

这个贯穿于明帝国的政治上的天网又是如何形成的?其实,它又是那个时代的人们自己编织起来的,为了王朝的安全,为了避免种种可能带来的风险,皇帝和力求保位升迁的官吏群体,宁愿因循守旧;宁愿承受祖宗之法带来的诸多不便,宁愿让事态越来越严重,也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即使偶一有了深远见解的勇敢的挑战者,稍稍迎合了这种变革的趋势,也会立马淹死在“祖宗之法一字不可易”的道德义愤之中。人们所注重的只是体制的安定,只要能维持大局就行。军事上也是如此,落后陈旧的卫所和军户制度早就应放弃,代以更为合理的募兵制;零碎的补给制度,也早应集中管理,但是泱泱帝国没有能力也不允许作全面的改革,只好寻找出一种妥协的办法来部分的修补。

在过去对历史的简单理解中,我们只知道封建主义专制之封闭保守,却并没能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万历十五年》给我们展示了这些人物在“天网”中的命运,让我们看到了更深刻的东西。

明帝国的走向灭亡是此后几十年的事,但万历十五年却把这一过程的更早阶段的走向,通过这一天网式的无所不在的制度,提前告诉了我们。腐朽的制度束缚了经济,大帝国渐渐衰弱老去,气息奄奄,日薄西山。僵化的体制使社会发展已至山穷水尽地步,没有全面改革和全社会参与,任何个人行为都属无济于事。明帝国的这些皇帝们、首辅们、勇猛老练的将军们,以及孤独的思想家们也力求用他们自己的努力,来与腐朽的制度抗争,然而这种冲突中,他们个人的力量实在太微弱了,而他们自己又在为自己的政治生存勾心斗角。凡此种种现象,使任何尝试改变现实的人们无异于是以卵击石。他们或者身败名裂,或者郁郁而终,甚至成为牺牲品遭殃受害。

制度比人更重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至理箴言。制度之网可以给一个民族以繁荣与幸福,也可以给一个民族带来悲剧与灾难。当我们合下《万历十五年》的书页,掩卷而思时,当我们在为改革开放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中国的未来作前瞻时,古老文明的衰落的命运,将不得不使我们举一反三。正如有人所说的,“大历史是不会萎缩的”。任何时代的人们为了自我认识,都需要反省自己民族的历史,历史学的生命力与魅力,正体现在作为一个民族的自我反思的时间之流中。




或许你会感兴趣的文章:
比较新的文章:
比较旧的文章:

最后更新于: 2011-04-02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