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0328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书法 书法欣赏 丁仕美小楷书法横幅,《临王献之玉版十三行》又名《洛神赋十三行》

丁仕美小楷书法横幅,《临王献之玉版十三行》又名《洛神赋十三行》

文章首页
丁仕美小楷书法横幅,《临王献之玉版十三行》又名《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 - 版本
《洛神赋十三行》 - 书帖
全部页面

丁仕美小楷书法 横幅,《临王献之玉版十三行》 又名 《洛神赋十三行》

丁仕美小楷书法横幅,《临王献之玉版十三行》又名《洛神赋十三行》

78cm×32cm

状元笺

临书:2010



《洛神赋十三行》 - 版本

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

《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一为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现传无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为最精。这是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处亦自然清晰。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解放后由国家收购,藏首都博物馆。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

《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这件佳作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洛神赋十三行》 - 书帖

《洛神赋》,三国魏曹植撰,王献之书于麻笺上。到唐代书迹已残缺。南宋贾似道先得九行,后又得四行,刻于水苍色石上,美其名曰‘碧玉’,故称‘玉版十三行’。另一墨迹硬黄本,后有柳公权等人跋语,赵孟頫认为是唐摹,有人认为即为柳公权所临。两种墨迹皆已失传。此帖翻刻极多,以碧玉版为精。

王献之的小楷雍容和雅,柔中寓刚,肌肤妍丽流美而风神秀逸,格调高雅,确为传世‘小楷之极则’。此帖上溯钟繇,和王羲之的《乐毅论》一样,与《宣示表》一脉相承。只是《乐毅论》用笔内,《洛神赋》则用笔外拓。其点画妩媚娟秀,横竖撇捺处处带着放逸流畅的笔风,尤其是捺笔,均以重长的笔态增其美俏。此帖在结体上也非同寻常,虽是小楷,却有大字气概,结体疏朗而茂实,虚和简静,宽绰灵秀。正如清人蒋和所言:‘《玉版十行》章法之妙,其行间空白处,俱觉有味。’无一点尘俗之气,不受一点束缚。

《洛神赋十三行》 - 意义

此帖在楷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楷书源于汉末,而成熟于魏晋。现存最早的楷书作品传为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等,尚存隶意。至晋代,经王氏父子改进而完善。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小楷,已足见其法度完备。王献之则突破其父的成法束缚,别创新法。此帖点画劲健,体势峻拔奇巧,风神秀逸萧散,是楷书中追求写意书风的经典之作,在楷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后世楷书对所谓晋人格调的追摹,无不以《洛神赋》为圭臬。


或许你会感兴趣的文章:
比较新的文章:
比较旧的文章:

最后更新于: 2011-07-20 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