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0328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书法 书法论文 甲骨的终结与甲骨文书法的艺术转换

甲骨的终结与甲骨文书法的艺术转换

文章首页
甲骨的终结与甲骨文书法的艺术转换
二、罗振玉及其《集殷虚文宇楹帖》
三、甲骨的终结与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的开端
全部页面

200px-OracleShell

摘要:甲骨文书法是以甲骨文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艺术。如何实现原生态殷商甲骨文书法向演生态现代甲骨文书法的艺术转换,是甲骨文书法史上的重大课题。而重新审视20世纪之初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开端的这段历史,对蕴蓄其中的本真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可以为甲骨文书法未来的变迁与创造注入更多的活力。

一、“甲骨文”与“甲骨文书法”的界定

由于殷墟甲骨文典籍失载,在甲骨文研究早期,学者们对甲骨文的命名并不统一。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1、以甲骨质料命名,如“龟版文”、“龟甲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字”等;2、以文字的表现手段命名,如“契文”、“书契”等;3、以文字的用途命名,如“贞卜文”、“贞卜文字”和“卜辞”等;4、以甲骨文的出土地命名,如“殷虚(今作墟)文字”。5、以表现工具命名,如“刀笔文字”;6、以出土地或质料与表现手段相结合命名,如“骨刻文”、“殷契文字”等。自1921年陆懋德先生发表《甲骨文之发现及学术价值》之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容庚、王国维、董作宾和郭沫若诸先生又陆续发表了篇名或标题中含有“甲骨文”的论文,此后“甲骨文”这一名称才逐渐得到学界广泛认同。

甲骨文是迄今发现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符号系统,不仅具有记录语言的应用价值,同时还具有书法的艺术价值。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现存商代甲骨文书法主要产生于武丁到帝辛年间,经历200余年的历史更替,书法风格变化纷呈,极具审美意蕴和艺术魅力。1932年,董作宾先生在其所撰《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商代甲骨文的风格演变划分为五期:第一期书风雄伟;第二期书风谨饬;第三期书风颓靡;第四期书风劲峭;第五期书风严整。1937年郭沫若先生则于《殷契粹编》序言中作过精彩的品评:“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者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固亦间有草率急就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然虽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其一格。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笔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总之,殷商甲骨文书法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艺术特征,它使我们清楚的看到了殷商时期书法艺术的真貌,同时也为后世书法的演化与发展奠定了基本的艺术形式。

甲骨文书法是以甲骨文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艺术。从艺术形态学的角度来看,殷商(包括西周)先民以甲骨为特殊的物质载体、以刻刀为工具契刻而成的甲骨文书法,因其极具艺术的原创性和生发性,可称之为“原生型甲骨文书法”。而近百年来书法家们取法“原生型甲骨文书法”,以纸张为主要物质载体、运用毛笔创作而成,用以表现主体精神意趣的甲骨文书法,可称之为“演生型甲骨文书法”。但是,“原生型甲骨文书法”与“演生型甲骨文书法”甲骨文书法毕竟是在不同历史语境下产生的艺术形态。因此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后的岁月里,如何让“原生型甲骨文书法”在现代语境下“复活”,也就是实现甲骨文书法由“原生型甲骨文书法”到“演生型甲骨文书法”的艺术转换,是人们首先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或许你会感兴趣的文章:
比较新的文章:
比较旧的文章:

最后更新于: 2011-03-29 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