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0425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书法 书法论文 对话朱守道、李一:论中国书法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 (二) 对话古人

对话朱守道、李一:论中国书法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 (二) 对话古人

文章首页
对话朱守道、李一:论中国书法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一) 书法传统之我见
(二) 对话古人
(三) 创新之论
书法可以修身养性
全部页面

(二) 对话古人

陈裕亮:刚才李老师从笔法、章法、线条等方面介绍了传统,这是我们学习书法艺术很重要的角度。不同时代的书法呈现出来的意态和形象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换一个角度来看,书法本身就存在着碑和帖的差异,想请朱老师谈谈碑帖这二者的传统和区别。您的作品与众不同,我们从线条和结字中感觉到雄强浑厚、古意盎然。

朱守道:书法艺术从美学范畴来看,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帖学,一块是碑学。帖主优美,碑主壮美。萝卜青菜,各人所爱,每个人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对碑或帖加以学习和探讨。有些人专攻帖学,如启功先生,对帖学书法研究很深很透。对于碑,老人家曾有一句名言“透过刀锋看笔锋”,这表达了他的艺术见地,从实践上看他完全走在帖学这条路上,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说到碑,也有很多人写,如清代赵之谦、康有为,后来的弘一大师,当代也有不少书家在走碑学这条路。有人可能要问,这碑和帖,两者谁优谁劣,学那种更好?我认为两种都很好,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不能一概而言,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来加以判断和取舍。当今中国书法界,更多的书法家还是碑和帖两者都写,各人取其所需,加以充实消化。我选择的是一条写碑和写帖相结合的路子。帖的特点,丰瞻蕴籍,清秀优雅,写起来比较平和、静气、小巧。

前些时候在友人处看到明代状元的一张作文试卷,上面的蝇头小字,字字珠玑,非常精致,令人叹为观止!古人书写扇面、信札、手卷,尺幅很小,纯粹是很高雅的把玩,不是去参展。当时还没有“参展”这个概念。现在写字,就要面对征稿、评审、参加展览。自从引进展厅效应之后,写小字好象有些吃亏,相比之下,写大字抢眼,有一股视觉冲击力。书法作品要挂进中国美术馆,有不少人就往大的写,八尺整纸还嫌不够,再大,到一丈、一丈二大纸,顶天立地。写小字的可能就不太适应了。写碑讲究气势,看大效果,追求雄强、大气、古拙,不太计较细微之处。康有为先生的书法就是个典型。对于学习者来说,我倒有个建议,帖和碑二者不可偏废,都可作为学习参考,多方面吸收艺术营养,自己加以融会贯通。经过不断临习,比较能心手双畅了,能写大字也能写小字,最好!要精致能写精致;要雄强博大、辽阔苍茫,一上手也能出这种效果。在临习中,碑本,我最喜欢的像《龙门二十品》、《郑文公》、《汝南王修治古塔铭》、《张猛龙》等;帖本,如王羲之《圣教序》、米芾《蜀素帖》、黄庭坚、祝枝山等法帖,我都很喜欢。在书法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进行比较和调整,开拓视野,锻炼眼力,吐故纳新,从善如流,从而得到许多收获和提高。当然,在学习时要静下心来,作点分析,稍加微调可以,避免大起大落。

李一:我同意守道兄的说法,传统是很丰富的,作为一个学习者重要的是选择,好东西很多,在我们有限的生命当中也不可能全部的都学一遍只能是有重点的学习,最好是挑和你的心性比较接近的碑帖来写来学习,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你对这个东西不感兴趣你何必要学呢, 你可以有选择的学习。

朱守道:碑帖的选择,如同面对一大桌美味佳肴,这么多的菜你要通吃是不可能的,首先你没有这样大的胃口,其次你没有时间,你只能选择其中一部分来享受。因此,我只挑选我所喜欢的来品尝,喜欢这道菜,我就紧紧盯住它,慢慢来享用。有的菜虽然很好,但辣椒太多,不合我的胃口,这道菜再好我也不去动筷子。在碑帖的选择上我觉得还是要讲一点科学发展观,选择自己喜欢的,符合个人性情的古代经典碑帖来学习。你喜欢上它,甚至酷爱它,对它就有了浓厚兴趣,你自然会反复去揣摩、比较,深入去分析钻研,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程度,这样一来你事半功倍,成功的机会越大。

李一:学习的过程可能刚开始时什么都学可是后来会逐渐地缩小范围,集中精力的去学。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对传统的不断的选择不断的认识对自身不断调整的一个过程。我个人的体会 书法的学习过程是和传统对话的一个过程,如对话呢谈不来,谈不来就放下吗。有的开始可能不认为他好的,可能不对你的心境,也许是你这个年龄阶段悟性不到,也可能过十年二十年再写以后又认识他的好处,又对路子了。我个人理解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和古人交流对话的一个过程。
朱守道:李一兄说得好。对话先贤,神与古会,有两个途经,一是读他诗文,如宋代苏东坡相距我们有千年之遥,我们要认识他、感受他,你就用心去读一读世代相传、大气磅礴的《赤壁怀古》,二是读他的墨本,如《黄州寒食帖》,你去琢磨吧,一千年前的这一天,正逢天降大雨,苏老夫子正为茅屋漏水、柴火尽湿、无法生火做饭而发愁,在油灯下一笔一划书写着万般无奈。每当夜深人静之时,读帖的效果尤为明显。清风缕缕,秋声可闻,沏上一杯香茗,与古人碑帖对面而坐,静静读来,思接千载,想当年东坡先生也是这样,在灯下握管在手,专注地,一笔一划地书写着这件神采飞扬的墨本。有时,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老夫子援笔濡墨,笔触抵及纸面时发出的“沙沙”声。读帖就是对话,圣贤就在面前,内心有着一阵阵感动。在与古人的交流中我们不断汲取有益的启示,进而确立自已的艺术表现方法与形式。

陈裕亮:刚才二位谈到了与古人的交流,很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我们现在临摹碑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古今的一种对话。当然,对话的深度、广度因人而异,有的要深,有的则浅,这与人的年龄、学识、阅历有着密切关系。继承传统,通过无数次的对话,我们所要继承的不仅仅是先人的技法,还要了解书家后面浓厚的理论修养、文化积淀,了解书家获得成功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其中包括对传统的学习,个性的涵养等等。每位书法家都是一本书,很值得我们研究。米芾的东西我很喜欢,他的作品意态非常美,变化多端,我也很欣赏他的那种博学和率性。除了研究他的技法、笔法外,还要多读书,多临帖,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做,充实提高自身的学养,这可能是我们继承传统中比较核心的方面。我想就这个问题请二位谈一谈。

朱守道:好,书法艺术所包容的面很宽,涉及文学、史学、美学、哲学等等方面。比如临帖,写《兰亭序》,作者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你不能不知道;他所在的那个朝代东晋是怎么回事,他是如何写这件作品的,你就得附带了解了。多接触一批古人,也就一并理清了他们所处的朝代、人物和一些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之后你还要懂点文学,比如你抄录古人的一首诗,是律诗还是绝句;拿到一首宋词,你要弄清楚它的词牌?古人的诗写多了,不满足,自己也想学着作两首,作诗可以写大白话,也可写严格一点的,如讲点平仄、对仗、押韵等,这就牵扯到文学,不知不觉,你对诗词歌赋都懂了一些。书法需要审美,又涉及到美学、哲学,在学习中我们的视野慢慢在扩大,艺术理论修养慢慢在增加,书法艺术是涉及面很宽的一个体系,从事者可以受益无穷。刚才李一兄谈到的沙孟海、陆维钊,还有像启功、黄宾虹、林散之等老前辈,学养宏富,国学底蕴十分深厚,作为晚辈来说,除了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外,特别应该注意基本功的涵养,不断充实和提高。

陈裕亮:刚才朱司长讲了学习传统,神与古会,在追寻古人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涉及面层层深入,听了不无启发。我希望李老师能重点给我们谈一下自己与对话的古人体会。

李一:好的,追古人可以这么说,就是和古人对话,和他们交流,在交流当中向他们学习。当然,古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已经一去不返,我们无法还原也不可能还原他们的生活环境,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在当下的环境和状态之下如何来学习古人,我们是从技法来开始学,但绝不是仅仅学习技法,这个里面有个精神层面的东西,就是通过对技法的学习来感受古人的状态。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那种环境之下比如说王羲之他们是怎么来挥毫的,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像他们那样,那个环境已经过去了,永远不可能回来。苏东坡的环境也不可能回来了,我们今天也有我们的环境,但是古人练习书法的那种精神要学习的。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都已经不拿毛笔了。毛笔和一般的知识界,包括教授、研究人员的关系都不大了,毛笔变成了只有艺术圈里的人玩的东西。当然也要看到喜欢书法的人还不少,据统计有几千万人。区别在于书法在过去实用与审美是一体古人的,但是现在的人拿起毛笔来动不动就是想创作,说我今天晚上要创作几幅作品。创作当然无可厚非,但重要的学习古人对毛笔、对毛笔文化、对中国文化通过书法对文化的深刻的体验。

陈裕亮:古代文人的书法学以致用,如写家书,写祭文,有感而发,简明扼要,是真性情的流露。颜真卿书写《祭侄稿》时,正值国家破碎,生灵涂炭,诗人握管在手,心中的悲伤、愤慨、无奈之情感交织在胸,注于笔端,成就了一篇感情真挚、文字瑰奇、书法技艺高超的传世名作,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璀灿夺目的瑰宝之一,确实是铬守和传承中国书法传统的典范。




或许你会感兴趣的文章:
比较新的文章:
比较旧的文章:

最后更新于: 2010-08-14 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