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0329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书法论坛 论坛首页
欢迎您, 游客
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猴子打字与百科全书
(1 人正在阅读本页) (1) 个游客
  • 页码:
  • 1

话题: 猴子打字与百科全书

猴子打字与百科全书 11 年, 10 个月 之前 #703

  • sunny
  • 离线
  • Administrator
  • 帖子: 119
  • 声望: 0
拥有244年历史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日前宣布不再出纸质版,而把重点放在了网络版和电子版上。作为世界最古老也最具声誉的百科全书,这一告别既是无奈,也是明智之举。这充分说明,数字化对传统出版的挑战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古老行业的生存模式。

  与传统的纸质图书相比,维基百科等免费且人人可以参与编辑的互联网百科全书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检索速度极大加快,二是海量信息远超纸质图书,三是一切都是免费的。要知道,一部原版《不列颠百科全书》要1400美元,不是谁都支付得起的。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门槛,诸如地域、时空、语言乃至金钱,都已无法阻止信息和知识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毫不夸张地说,如今小到如何做一道异国风味的点心,大到如何在自家组装一架飞机,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在维基百科和谷歌面前,包括《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内的传统出版业显得过于缓慢、臃肿和昂贵。因此,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

  不过,有人认为“维基百科打败《不列颠百科全书》”意味着“自由打败封闭,海量打败精确,互动打败权威”,并由此断言:“知识模式的更新不可避免。”

  但我要说:现在就做此断言,还早了点。“一叶”固然可以“知秋”,但“一叶”同样可以“障目”。不能因一件事就推论人类的整个知识生产模式都将推翻。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但它并没有改变知识的生产模式。从根本上讲,互联网也好、数字化也好,都是工具,它们只是知识的载体和渠道。工具性才是它们的本质属性。专业知识只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研究和实践的结果,普通人人数再多,也难以成事。

  思想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无限猴子”,认为只要猴子数量足够多、活得足够长,猴子们最终就能在打字机上打出整部《莎士比亚全集》。从理论上讲,当然有此可能,但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有数学家曾计算过,不要说打出全集,就是打出一首十四行诗,猴子需要的时间也要2000亿年。宇宙的年龄才不过150亿年,对人类来说,这种可能大可忽略不计。

  打个有点冒犯的比方:在互联网时代,电脑就是打字机,网友就是猴子。网友虽然能创造出海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中具有恒久价值的少而又少。相反,包括维基百科在内的互联网信息里真正有价值的还是少数专业人士的贡献。不要以为有了电脑和互联网,你就变成了天才。创作者与观众、生产者与消费者、专业人员与业余人士之间的区别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消失。

  现在互联网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以至于出现了一种可称为“互联网拜物教”的心态――互联网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但是,“人多力量大”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至少在知识生产领域并非如此。三大力学定律是谁发现的?日心说是谁提出的?青霉素是谁发明的?相对论是谁提出的?这些改变了世界和人类的伟大发现是和牛顿、伽利略、弗莱明、爱因斯坦这些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哪怕就是抽水马桶这样不起眼但又极其重要的发明也是个体的贡献,个体的叠加未必等于集体。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知识生产从来都是少数精英的个体行为。知识是通过他们卓越的思维、敏锐的观察、旺盛的好奇心而最终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大多数人甚至根本不理解这些知识的内涵与意义。

  互联网虽然伟大,但远没有伟大到改变人类知识生产模式的地步。互联网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极大地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成本,加速了信息和知识的流动,从而增进了人类的福祉。我相信,无论人类文明发展到哪一步,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乃至文艺创造,都一定是个体的劳动。

  懂得这一点才真正懂得人类的伟大。
  • 页码:
  • 1
页面处理时间: 0.0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