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0329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丁仕美书法 书法欣赏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文章首页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王羲之《十七帖》一
王羲之《十七帖》二
王羲之《十七帖》三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
王羲之《十七贴》版本
王羲之《十七帖》书法地位
全部页面

《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是书圣王羲之草书(今草)代表作。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以“贞观”两字为二小印印之。褚河南监装背,率多紫檀轴首、白檀身、紫罗织成带。开元皇帝(即玄宗) 又以“开元”二字为二小印印之。跋尾又列当时大臣等。《二王书, 后人亦有取帖内一句语稍异者为帖名,大约多取卷首三两字及帖首三两字也。”

“张彦远,字爱宾,猗氏人。唐僖宗乾符年间任大理寺卿,精书画,以其记载之确,故知王羲之《十七帖》在初唐时就很著名,且流传有绪。但是,《十七帖》是否有唐摹临本,史无记载。北宋时,黄伯思《东观余论》称:‘《十七帖》多临本,永禅师、虞世南、褚庭诲临字皆不甚远,故有数本皆不同。’黄伯思是北宋末人,故知《十七帖》临本在北宋时期是存在的。至于《十七帖》最初刻于何时,已难确定。黄伯思《东观余论》云,《十七帖》曾收入《淳化阁帖》。其续帖亦有刻。‘今世所传者,虽非右军真迹,然皆出于右军。要皆不及唐人摹刻,卷首有“敕”字及解(无畏)、褚(遂良)勒定者为佳也’。”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此载略与今传本异。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王羲之代表作《十七帖》(347-361年),草书 - 天人书法网


《十七帖》释文

郗司马帖【释文】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逸民帖 【释文】 吾前东, 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龙保帖 【释文】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丝布帖 【释文】 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积雪凝寒帖【释文】 计与足下别二十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服食帖 【释文】 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至上,临书,但有惆怅。(《右军书记》';可可';作';可耳';)

知足下帖【释文】 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

瞻近帖 【释文】 瞻近无缘省苦(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天鼠帖 【释文】 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朱处仁帖【释文】 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七十帖 【释文】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勤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邛竹杖帖【释文】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

游目帖 【释文】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盐井帖 【释文】 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远宦帖 【释文】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旦夕帖 【释文】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乙乙。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

严君平帖【释文】 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皆有后不?(《右军书记》';不';为';否';)

胡母帖 【释文】 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勿勿。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

儿女帖 又称《同生帖》。【释文】 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谯周帖 【释文】 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 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汉时帖 【释文】 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 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诸从帖 【释文】 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一一。

成都帖 【释文】 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示,为欲广异闻。

旃罽帖 【释文】 得足下旃罽、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药草帖 【释文】 彼所此药草,可示,当致。

来禽帖 4行, 20字。楷书。又名《青李帖》、《青李来禽帖》。《右军书记》著录,《宣和书谱》录有帖目。【释文】 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

胡桃帖 6行, 49字。草书。【释文】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惟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清晏帖 4行,29字。草书。《宣和书谱》录有帖目。 【释文】 知彼清晏岁丰, 又所出有无,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无'; 字下,或释为';一';,或释为重复';无';字,或为';乏';,或将';无';字释为';丰';。争论多多。本志释为';无';字下无字,加以逗号,与';乡';分开,各自成句)

虞安吉帖 7行,56字。草书。《右军书记》著录。【释文】 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敕 付直弘文馆 臣解无畏勒 充馆本 臣褚遂良校 无失 僧权

 


 

王羲之《十七贴》版本

现在所传刻本,最早为北宋拓,尚未见更早的拓本。今人王壮弘称:‘传世刻本有四:一、唐摹馆本。二、缺十七行本(或云即北宋魏泰家藏唐硬黄本)。三、唐贺知章临本。四、宋人临本,即河南本。’所谓‘馆本’,即‘勒充馆本’,摹勒充作馆中副本。 所以,一般说来,馆本著名而且影响大。馆本后有大字行书字,下有楷书‘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二十小字,末有‘僧权’二字押署。

《十七帖》共二十九帖。《右军书记》录文共有二十三帖。现传世版本繁多,今人王玉池认为善本有九种:

《十七帖》吴宽本(或称上海图书馆藏本) 。

《十七帖》冯铨快雪堂本(或称河南开封博物馆藏本)。《十七帖》文徵明朱释本,现藏美国安思远处。

《十七帖》姜西溟藏本。由罗振玉售予日本大阪上野有竹氏,故称日本‘上野本’。《十七帖》日本三井氏听冰阁本。

《十七帖》缺十七行本。明末入内府,后不知去向。《十七帖》缺十六行本。此帖以邢侗来禽馆本为代表。

《十七帖》 孔氏岳雪楼本,香港中文大学藏。《十七帖》王旧藏本,日本书道博物馆藏。

唐蔡希综《法书论》称:‘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十七帖》以方笔方折为主调,有切金断玉之力;字字独立,自成气象,极尽含蓄蕴藉之意。千百年来,《十七帖》被奉为草书圭臬,帖中神品。历来认为《十七帖》是王羲之永和年间所书。王羲之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今草)的代表作品,因帖首第一行有‘十七日’三字,故取名为《十七帖》 。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首列《十七帖》:‘《十七帖》 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及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以“贞观”两字为二小印印之。褚河南监装背,率多紫檀轴首、白檀身、紫罗织成带。开元皇帝(即玄宗) 又以“开元”二字为二小印印之。跋尾又列当时大臣等。《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二王书, 后人亦有取帖内一句语稍异者NE556为帖名,大约多取卷首三两字及帖首三两字也。’张彦远,字爱宾,猗氏人。唐僖宗乾符年间任大理寺卿,精书画,以其记载之确,故知王羲之《十七帖》在初唐时就很著名,且流传有绪。

但是,《十七帖》是否有唐摹临本,史无记载。北宋时,黄伯思《东观余论》称:‘《十七帖》多临本,永禅师、虞世南、褚庭诲临字皆不甚远,故有数本皆不同。’黄伯思是北宋末人,故知《十七帖》临本在北宋时期是存在的。至于《十七帖》最初刻于何时,已难确定。黄伯思《东观余论》云,《十七帖》曾收入《淳化阁帖》。其续帖亦有刻。‘今世所传者,虽非右军真迹,然皆出于右军。要皆不及唐人摹刻,卷首有“敕”字及解(无畏)、褚(遂良)勒定者为佳也’。

现在所传刻本,最早为北宋拓,尚未见更早的拓本。今人王壮弘称:‘传世刻本有四:一、唐摹馆本。二、缺十七行本(或云即北宋魏泰家藏唐硬黄本)。三、唐贺知章临本。四、宋人临本,即河南本。’所谓‘馆本’,即‘勒充馆本’,摹勒充作馆中副本。 所以,一般说来,馆本著名而且影响大。馆本后有大字行书字,下有楷书‘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二十小字,末有‘僧权’二字押署。

《十七帖》共二十九帖。《右军书记》录文共有二十三帖。现传世版本繁多,今人王玉池认为善本有九种:

《十七帖》吴宽本(或称上海图书馆藏本) 。

《十七帖》冯铨快雪堂本(或称河南开封博物馆藏本)。《十七帖》文徵明朱释本,现藏美国安思远处。

《十七帖》姜西溟藏本。由罗振玉售予日本大阪上野有竹氏,故称日本‘上野本’。《十七帖》日本三井氏听冰阁本。

《十七帖》缺十七行本。明末入内府,后不知去向。《十七帖》缺十六行本。此帖以邢侗来禽馆本为代表。

《十七帖》 孔氏岳雪楼本,香港中文大学藏。《十七帖》王旧藏本,日本书道博物馆藏。

唐蔡希综《法书论》称:‘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十七帖》以方笔方折为主调,有切金断玉之力;字字独立,自成气象,极尽含蓄蕴藉之意。千百年来,《十七帖》被奉为草书圭臬,帖中神品。历来认为《十七帖》是王羲之永和年间所书。

《十七帖》被历代奉为草书典范,有临习草书“不二法门”之称。


王羲之《十七帖》书法地位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这些评价都很中肯。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草书是王羲之擅长的书体之一。在王羲之之前,章草已经非常成熟。从魏晋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些出土资料来看,这个时期今草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当然还没有完全与章草分离。王羲之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在师法张芝以及东晋以前其他书法家的基础上,一变汉魏朴质书风,而创妍美流便之草书,为今草确立了一个基本的标准,使今草与章草的界限变得分明起来,成为两种书体。他笔下的今草结构随笔势而变得自由灵活,充分体现草书“删难省繁,损复为单”的特征。从实用的角度上说,这更加便于提高书写的速度,字势连绵,笔断意连,书写的艺术性也加强了。其形态纵横牵掣,钩环盘纡,神态自若,具有变化无穷的美,笔画上改造了章萆的“抑左扬右”式的波磔,而代之以随起随收、流畅自然的笔触。

由于王羲之在书法上有极大的贡献,所以在他身后,历代都将他的书迹视为至宝。因此,东晋时期的书家中,数他留下的作品最多。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墨本草书有《七月一日帖》、《寒切帖》、《初月帖》、《远宦帖》、《上虞帖》、《长风帖》、《游目帖》、《此事帖》、《大道帖》、《行穰帖》等,皆为唐宋时期的摹本。从这些最接近于真迹的摹本来看,风格各不相同。其中《寒切帖》、《远宦帖》尚有章草遗意,点画古拙,多不牵连;《初月帖》、《上虞帖》、《游目帖》、《行穰帖》等运笔轻快,流美自然;而《大道帖》则奔放驰骋,一曳如风。王羲之草书传世之作更多的是以刻帖的形式流传至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十七帖》和《淳化阁帖》中的草书。


或许你会感兴趣的文章:
比较新的文章:
比较旧的文章:

最后更新于: 2011-03-29 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