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0328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Forum Forum Home
Welcome, Guest
Username Password: Remember me

《朱以撒:“魏晋风度”不是传说》- 郭大路
(1 viewing) (1) Guest
  • Page:
  • 1

TOPIC: 《朱以撒:“魏晋风度”不是传说》- 郭大路

《朱以撒:“魏晋风度”不是传说》- 郭大路 12 years, 9 months ago #615

  • dingbusan
  • OFFLINE
  • Administrator
  • 读书解惑
  • Posts: 240
  • Karma: 1
zhu-yi-sa.jpg

朱以撒(关柏成/图)


初见朱以撒,是在3月初的一个深夜,记者到时,众人寒暄热闹,独他清瘦闲坐,并无笑容,且不言语。聊过三五分钟,说起宋代书法家蔡京蔡卞兄弟,朱以撒突然看了记者一眼,说道:“咦,你也很看过几本书?”这才约了采访。

关于朱以撒,有个经典老段子。

说有人求字,一副对联,谈好润格一千。取字时,来人耍赖:“哎呀不巧,今天怎么只带了五百?”话里话外,不如朱老师你就打个对折算了。

那朱以撒道:“哦,上联是写好了。先拿去吧。”来人肉痛无奈,只得再摸一遍口袋,作惊喜状:“这个……有了有了!我忘了这里还有……”遂再掏五百。

朱以撒道:“……那么下联也拿走吧。”———是真事儿吧?本报记者问。

朱以撒慢悠悠地坐实:“是真的。”他还有后续补充:“每次盖上姓名章,总有人小声念叨‘猪已杀’,‘猪已杀’……”这下子差点把我们笑翻在地。

也有更多“杀都不杀”的时候,比如有商人托朱以撒好友高价求字,朱以撒当面却不过朋友,唯唯应了,谁知一转头,那好友收到朱以撒一信,信中道:“……再三想过,那个人的不写,我自赠你一幅好了。”这样“不近人情”的段子数量众多,真假都有,但仔细想想,“人情”到底是什么?无非是讨便宜、得利益,卷进人情网时,人人身不由己,降格以求。

不卷进去会怎样?朱以撒道:“也有人常发短信,说今日饭局上某某与某某又数落你了,说你性情偏执,孤僻倔强,好没意思。”“我说,我自己快活得很,管别人说什么。”这些段子写下来,也就是当代的《世说新语》,朱以撒与时人的格格不入,也像这书里常提到的1800年前一个叫阮籍的人。鲁迅先生写过他不阿权贵的故事,说当权的司马懿仰慕阮籍清名,求与阮家结亲,结果阮籍一醉60天,“不与人语”———偏不让对方有提亲的机会。这样世人觉得天大的好事,放在朱以撒身上,结果也一样会是“不语”。

采访朱以撒,是因为他在数日前被评为2009年“书坛十大风云人物”,他的书法批评就事论事,决不涉及人身攻击,但观点鲜明,犀利中肯,独具风骨。

与他的“不语”相映成趣的,是他在书法批评上的直言不讳。比如名作家贾平凹某年突然摇身一变成了书法家、画家,借着文名,四尺的书法要卖到两万。贾作家请一众名家评论自己的书法,有人公然宣称:“贾平凹的作品无论是从品位还是高度上,都和苏轼站在了一个对等的位置。”一向“很敢说”的著名评论家陈传席也写“贾平凹的书法浑厚逋峭,一派西北气象,比当代很多著名书法家好得多”。

贾平凹正是书画界怪现状的“代表作”之一:十个自称“书法家”的人当中,其实倒有八九个是业余水准的“书法活动家”,书画上不痛下苦功,偏只管拉帮结派,四处炒作,今天你为我抬轿子,明天我帮你放卫星,一块欺世盗名,哄抬价格,利益均沾。

一片阿谀声中,独朱以撒在《贾先生》中直言:“……一个人没有什么基本功却如此大胆,的确让人惊奇。像书法线条,那么抽象,在一根线里要写出神韵、气象,贾做不到,就靠蛮力了……贾(平凹)领悟不了细腻之妙,他挥毫时最致命的就是笔提不起来,无法做到提按交替,轻重相生,粗细相激。就像面条都是粗的,没有细的。这一点不能改善,他的用笔就永远套在这么一个死结上……”2007年,《书法报》约他写《当代中青年女书家十批评书》,他没多想就接了活儿,写到“之四”的解小青,有人跳起来在网络上愤而还击,朱以撒也出来解释:“咦,原文被删得不成样子了。”干脆晾出手稿,原来被删后见报的稿件已经相当温和客气,手稿对这位书法女博士的作品的批评更狠:“……一个人读完了博士课程,她的书法创作就并非达到了这个高度。

在这一点上,只要从书法作品出发,就可以拷问当今的书法博士。”结论评说解小青的书法水准“把笔挥毫还仅仅在练手阶段”。

采访中,本报记者问:“既然解的书法水准如此之差,你为什么还要评论她?”朱以撒答:“她的理论做得不错。如果真的一无是处,那我连评都不评了。”风波过后,朱以撒“不思悔改”,继续在《书法报》上开设“直击名作”的专栏,专门PK名家名作。说来奇怪,这么肯得罪人的“朱批”,至今居然还没有被口水淹没,反而成为“公信力”的标杆之一———可见社会人心自有评判标准:普通人在为自己的无知买过单以后,谁还愿意接受忽悠和骗局?别以为功利万能,求真信实才是社会大势所趋。

10分制,请朱以撒为自己打分。他说:“其实我最喜欢的,是教学生,我的学生,要能书法创作、理论和写作都全面发展。所以,这些身份里,教师第一,我给自己的教学打10分;书法创作和散文写作,我给自己9分;至于批评,8分。”

6岁便开始临写古帖的朱以撒,至今相信,书法必须有“童子功”,“学书法必须得有天分,有没有天分,写一个学期就知道了。”如今半路学书者多,但在朱以撒看来,只能修身养性,很难成家。他自己的“出道”之作,就是在1984年,参加《文汇报》举办的一次全国性书法竞赛,一幅写经小楷《台湾思乡诗抄》在5万多件作品中被评委相中,获得全国书法竞赛的一等奖。而那时,他的“书龄”已经超过20年。

至于散文创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的第一篇散文在天津的《散文》上发表时,他已近不惑,之前更有过至少10年被不断退稿的历史。让他觉得自豪的是,他从未托请过任何关系,“从来没有怀才不遇这样的事情,只要你写得够好,人家一定发你的作品”。之后,他的散文不断面世,曾获得冰心文学奖的《古典幽梦》一版再版,《俯仰之间》其实成就更高,许多散文段落被选为高中语文的“阅读题”,脍炙人口的普及度,恐怕不比余秋雨的“大散文”来得低。

对于年华老去,对于快要到来的退休,朱以撒是无所畏惧的,“那时,我的行、草书水平一定要趋于炉火纯青之境了,这是我一直无法摆脱的一个癖好———书法家和中医是一种类型,年岁越长,价值越大,这是朝着一种优化方向变化的。”现在,只等时光悄然过去。

朱以撒说。(郭大路)

  朱以撒,1953年出生于福建泉州。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朱以撒长期从事书法教育、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工作。二十余年来致力于书法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工作,培育大批书法人才。在书法创作上学百家帖成一家法,书风自然清新、稚拙朴实,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重大展览,并且成为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及国家级书法展览的评委。在书法理论上勤勉研究,于《中国书法》、《书法研究》、《文艺研究》、《书法》等学术刊物发表大量论文,文笔犀利,文风鲜明,文辞辩证,成一家之言。

业余以散文遣兴,于《十月》、《散文》、《美文》、《散文选刊》等发表大量散文,获首届冰心散文奖,文风含蓄典雅、清新婉约,被称为文学、书法、理论良好结合的学者。

出版有《书法创作论》、《书法审美表现论》、《中国历代行草名作赏评》、《古典幽梦》、《俯仰之间》、《纸上思量》、《中国书法名作一百讲》等,合著十余部。
  • Page:
  • 1
Time to create page: 0.10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