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0328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Error
  • Error loading feed data.
Back Forum Forum Home
Welcome, Guest
Username Password: Remember me
  • Page:
  • 1

TOPIC: 书法家的文化气象

书法家的文化气象 12 years, 2 months ago #683

  • sunny
  • OFFLINE
  • Administrator
  • Posts: 119
  • Karma: 0
书法家的文化气象----吴为山

吴为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雕塑院院长)

  内容提要:书法是表现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书法创作以文字为载体,文字记载社会文明,承载人类丰富而完整的文化记忆,所以文化通过文字得以体现;书法又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条途径。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第一,书法的载体文字,本身是文化,是核心。第二,艺术家通过书法传情,表达心灵,是艺术创造的核心。书法既是表现中国文化的方式,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途径,因此,探讨书法作品和书法家的文化气象,显然是一个重要而且必要的课题。本文结合对林散之、高二适、熊秉明、饶宗颐等个案的思考,通过对其具体书法作品和学术造诣的分析与归纳,总结出书法要与学问相结合,要注重“气”,写书法、做学问都要讲究气的贯通,需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气象。

  书法是什么?

  书法是表现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书法创作以文字为载体,文字记载社会文明,承载人类丰富而完整的文化记忆,所以文化通过文字得以体现。书法以文字为基础,通过刻在骨头上、竹简上、铸在青铜上、写在纸上等特定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与表现。文字是一度创造,书法是二度创造。书法创作通过宣纸、毛笔以及墨汁的互动,点画书写之间表现心灵、性灵,并呈现创作者的文化气息、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

  书法又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条途径。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的传统,有一个思想的主流。这个传统就是求一种最高的境界。这个境界是最高的,但又是不离乎人伦日用的。这种境界,就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这种境界以及这种哲学,我们说它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书法是中国人从哲学境界落实到人伦日用最为直接的一种途径,也是中国人思维模式到形象审美的当下艺术呈现。

  书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第一,书法的载体文字,本身是文化,是核心。第二,艺术家通过书法传情,表达心灵,是艺术创造的核心。所以熊秉明先生曾提出:“书法,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概言之,书法是表现中国文化的方式,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途径,因此,探讨书法作品和书法家的文化气象,显然是一个重要而且必要的课题!

  最近,求雨山名人馆馆藏林散之草书《论书绝句十三首》手卷和高二适《兰亭序真伪再驳议》手卷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我想先从林老和高老这两位大家都熟知的书法家的文化气象谈起,探讨一下人文修养之于书法创作的必要性以及书法家文化气象的养成。

  林老的书法艺术堪称饮誉天下,备受推崇,林老一生更是以诗、书、画“三绝”著称。林老的书法也是将诗画与书法相结合、想融渗而生成的。其《论书绝句十三首》这幅作品,首先是以七言绝句诗的形式呈现,所书内容又是书法心得,从书法史学、书法美学到书法笔法、墨法、章法及画学等,无不涉足。且又纵笔书之,点画之间,收放自如,法无定法;润含秋雨,干裂秋风,美不胜收,呈现出“山花春世界,云水小神仙”的高妙美学境界。这幅书法堪称是研究林老诗学与书法艺术的珍贵史料,同时也是林老诗学修为、画学修养与书法造诣相融合的集中体现。

  高二适先生在二十世纪的书法史上,以一种咄咄逼人的昂扬之气崭然于书坛,在书法界确立了一代高峰。

  我曾经在《书卷气、才气、骨气浅谈高二适书法的人格气象》一文中提出:书卷气、才气、骨气是形成高二适先生书法人格气象的重要因素,也是其书法具有创造性的重要因素。文化的积淀,对艺术家个人而言表现为“书卷气”。书法家更应具备这种“气”。高二适先生对历代书法有深刻之研究,在文字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他花10年写成《新订急就章及其考证》。对历史上各帖均读之、临之,并点评,或赞或批,或从中悟出真谛。对虞世南《笔髓论·指意》、王羲之《自论》、孙过庭《书谱》及《唐拓十七帖》、宋拓《黄庭坚》、《曹娥碑》均有题跋。从中得出书法艺术创作的规律和书法的审美趣味、审美倾向、审美追求。他对《易经》有精深的研究,在江浦高老纪念馆就收藏有一幅他研究《易经》的手稿,同时也是一件绝妙精微而又纵横大度的书法作品。他还对古代水利有所研究,陆俨少托宋文治请高老题画时,高先生一眼就能通过画看出陆俨少对《水经注》的研习,可见高老对自然界的认识有别于一般停留的感性层面,已经是上升到哲学的宏观层面。而文化的积淀也为高二适先生自己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使他的作品中注入了一股高古之气和雅士风范,浓厚的古代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1965年在高二适先生与郭沫若之间展开“兰亭论辩”是一场在中国文化界和书法史学界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学术论争,影响深远。熊秉明对高二适先生的评价为“书风浩荡,人品峥嵘”。所以说,书卷气、才气和骨气在高二适先生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迥然超俗的人品性格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高二适先生的文化气象也正是其书艺、学问与人品三者高度结合而形成的。

  在此,我还想谈谈熊秉明先生。熊秉明先生所提出“中国文化核心是书法”这一论题,在电脑时代的今天,似乎已是神话。书法的价值何在?书法家的文化气象何在?时至今日,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熊先生曾赠我其理论著作《中国书法的理论体系》,这本书我仔细研读过,它从中国书法传统理论、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角度,结合视觉艺术构成解读书法,总结书法史,是一本融汇了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划时代著作,为我们从多方面看待研究传统提供了典范。这一理论著作,可以充分体现熊秉明作为书法理论家和书法家这一双重身份的证明,并体现其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同时,哲学家、雕塑家、画家、诗人、学者这些文化身份又和着熊秉明的生命难以割离。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言:“他没有合适的"帽子",”“他从雕刻、绘画、文艺分析一直跨入书法,他于无疆界的文艺领域任兴驰聘,而似乎又永远离不开哲学的思辨。”由此可见,熊秉明先生于书法上的文化气象是长期根植于哲学、雕塑、绘画、诗学等领域中经久生成的。

  最后,再说说我们大家所熟知,仍然健在的一代文化大师饶宗颐先生。学界尊称他为“饶公”,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南饶北季”。饶公的学养广博而专精,于甲骨文、古文字学、上古史、艺术史、诗词学、书画音律等都能博通,在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中外文化关系等人文科学领域都卓有建树。是所谓“业精六艺,才备九能”。学术的光华往往掩盖了世人对其艺术创作的亲近与认识。

  我于2000年初见饶公。当时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任“龚学因学人”,为中大开设文化讲座。饶先生的书法在图书馆及一些重要场所皆可见得。字相如长相,古意盎然,碑帖兼容。时汉简,时魏碑,羲之、鲁公、东坡、文长……跌宕峥嵘、流水行云。集渊博学养、深厚功力与诗人才情于一体。这种由书法而获得的认识,使我如痴如醉,继而我又读其文著,观其画作。读来,观来,渐入其境。

  饶公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其形象都透发着厚重的人文精神。2009年我塑饶公像,并于是年11月12日落成于中文大学图书馆。94岁的饶公亲自将名为《谢为山兄塑像杜诗第一首韵》的墨宝赠于我:“为我塑幽姿,妙手臻灵境;狮山兀相对,池月印微影。胸宽象纬近,心同壶冰冷;留影对但丁,前事堪重省。”这幅书法墨迹,整体长达8尺有余,翰墨淋漓,元气激荡,且饶有古意,境界高远。具体到每个字,皆有出处,笔笔精劲,饶公论书有言:“书道如琴理,行笔譬诸按弦。要能入木三分。轻重、疾徐、转折、起伏之间,正如吟揉、进退、往复之节奏,宜于此仔细体会。”看饶公的书法,宛若在看他奏一曲《高山流水》。观整幅作品,又是波涌浩荡,云烟满纸,隽永灵秀且气吞河山。饶公曾言:“作书运腕行笔,于气功无殊。精神所至,真如飘风涌泉,人天凑泊。尺幅之内,将磅礴万物而为一,其真乐不啻逍遥游,何可交臂失之”可以想见,饶公作此诗是何等的解衣磅礴、神游八极,又是何等的大自在!

  饶公曾说他非常注重“气”,写书法,做学问都要讲究气,而且气一定要贯,饶宗颐先生的身上有沉潜为学的静气,有涵养道德的骨气,这些又与他翰墨中的金石之气,丹青中的灵秀之气相混融,形成其独特的文化气象。我塑饶公时正是旨在表现他的这种文化气象。

  以上是我结合具体的前辈和当代的大师,就书法的文化气象这一论题所展开的探讨,我想这应该是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我们文艺工作者、书法创作者都应该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希望在书法家朋友中能达成共鸣和共识!
  • Page:
  • 1
Time to create page: 0.10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