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0328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Back Forum
Welcome, Guest
Username Password: Remember me

中国书法市场的“显”与“隐”
(1 viewing) (1) Guest
  • Page:
  • 1

TOPIC: 中国书法市场的“显”与“隐”

中国书法市场的“显”与“隐” 12 years, 2 months ago #681

  • sunny
  • OFFLINE
  • Administrator
  • Posts: 119
  • Karma: 0
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的书法市场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显在的书法市场;二是潜在的书法市场。显在的书法市场的确很冷淡,甚至很萧条,而潜在的书法市场却异常火暴。具体点说,就是在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书法市场中,真正的书法市场交易并不明显,书法消费并不火暴;然而,这种不明显的背后,却恰恰是潜在书法市场的火暴与热烈。这里有一个隐含的规则,那就是,中国的书法交易不是不存在,而是隐型的存在,书法交易基本上都是私人交易,而很少进入拍卖行、画廊等市场领域流通。那么,这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中国显在的书法市场为什么那么冷淡和萧条?二是中国潜在的书法市场为什么却异常火暴和热烈?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光用书法理论是绝对不行的,须要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及社会学、审美心理学等方面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显在的书法市场异常冷淡、萧条与混乱?

一是书坛的体制性弊端。书坛的体制性弊端近年来随着书法展览的增多而逐渐地暴露出来。体制性弊端不仅仅存在于书坛,在教育界、学术界、文学界、新闻界体现得更为明显。体制性弊端是束缚中国书法市场健全发育的根本性因素,然而体制性弊端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与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有关。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已经出现真空化趋势,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经发出严重预警:中国有陷入“权贵资本主义”的危险。

何谓“权贵资本主义”?那就是权力和资本主导下的社会形态,而且,在市场化和经济自由化进程中出现了“权力寻租”,“权力寻租”就是权力在市场化过程中的无限延伸和变异。权力与资本的结合是“权贵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权力与资本主导下的社会形态是一种畸形的社会形态。当然,中国现在尚未完全形成这种畸形的社会形态。然而,“权贵”与“资本”的结合却是不争的事实。同样,在书法界,也出现了“权贵书法家”的现象,“权贵书法家”几乎垄断了全部的书法资源和市场资源,人为地阻断了书法市场的流通,从而使得书法市场机制不通畅、不健全,形成书法价格垄断。少数“权贵书法家”垄断书法市场,而大多数“平民书法家”则难以进入书法市场,书法资源被人为地瓜分和独占。

“权贵书法家”主要有三种:一是指在书法圈内有职位、有地位、有人气的书协领导人;二是指在书法圈外有权势、有地位的官员书法家或政坛书法家;三是指在文化界、学术界或其他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然而于书法并不怎么精通的书法家。此三类人既富且贵又有一定实权和话语权,所以,他们几乎垄断了当代书法市场的全部资源。我们可以把整个书法消费市场看成一个蛋糕,而所有的书法家都必须通过瓜分这个蛋糕来占有市场份额,瓜分蛋糕的多少就代表着你的市场占有份额的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瓜分这个蛋糕的人必定会越来越多,而在蛋糕大小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的所得必定会越来越少,而“权贵书法家”又凭借自身的权势地位,抢占蛋糕资源,这样,大部分“平民书法家”所得的蛋糕就必然会更少。正是因为“权贵书法家”的存在,才使得广大书法家的书法作品难以进入市场流通领域,难以升值。所以,要繁荣书法市场,必须要打破“权贵书法家”一统天下的局面,要打破这样的局面,必须要扭转当前书坛的体制性弊端。

二是书法消费群体的审美心理存在误区。书法消费群体与绘画消费群体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审美心理差距。书法消费群体并没有形成合理的消费意识和审美心理。很多购买书法作品的人并不是在消费书法,而是在“消费”书法家。收藏者收藏的不是书法作品本身,而是书法家本身,是书法家的名气、地位与职位,而不是书法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这当然也不能完全怪消费者本身。因为很多消费者并不懂书法艺术。

在很多人看来,有名气就等于有水平,有水平就等于有地位,有地位就等于有市场,有市场自然价格就高。也就是说:名气、实力、市场、价格四者之间可以划等号,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大部分消费者都只去注重书法家的名气与地位,而基本不看书法作品本身的艺术审美价值。这是一种误导;另一种误导就是片面地认为书法作品的生产过程所消耗的劳动量要小于绘画,因此,书法价格自然要低于绘画,书法市场自然相对冷清。这也是一种误导。且不说书法的线条难于绘画,单就从书法家的成名角度来说,也要慢于画家,一个书法家没有五至十年的临帖功夫,是不可能真正步入书法门径的,也很难成名成家(当然那些靠糊弄人和耍杂技的书法家除外)。而画家则不同,正常情况下,一个画家成名的最短时间一般只需三到五年甚至还要短,所以,单从这个角度来说,同样价值的书法作品与绘画作品,我觉得书法作品所凝聚的劳动量及艺术积淀就要明显高于绘画。然而,艺术上的很多东西并不是用肉眼就能观察到的,在这个浮躁的浅显的低俗化的社会,没有几个人真正有耐心去观察书法线条里的艺术真谛及劳动含量。而正是这种误导,才使得书法作品的市场价格原地不动,书法市场一度冷清。

三是炒作现象的泛滥。在前面的一篇文章中,我已经提到了炒作问题。炒作已经成为了当代艺术界、文化界、娱乐界的一种潜规则。炒作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艺术市场的正常运作。例如这些年炒作的书画家黄某某、范某某、何某某、吴某某、韩某某等等(有兴趣的可以对号入座,但不要瞎猜),要论实际艺术水准,根本不高,然而,正是由于炒作的盛行,才使得他们扬名立万,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严格说,这种现象是违背正常的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但是你又不能说他们没有按市场经济规律做。这里面虽然没有权力运作的成分,但有人为炒作的成分,这种炒作虽不违法,但却人为干扰了艺术品市场的正常流通。绘画如此,书法亦如此。

以上是对中国显在书法市场萧条原因的探讨。那么,中国潜在书法市场繁荣的原因何在?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潜在的书法市场都存在于私下的交易中,而没有通过拍卖行或画廊流通,这种交易虽然没有明显的市场交易的痕迹,但是同样遵循市场规律,同样存在着一个潜规则,而且私下交易的书法作品不在少数。

这种私下的书法交易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信号:不管消费者是出于何种消费目的,但至少可以证明一点,那就是,书法消费群体异常庞大。二是潜在的书法市场孕育在迅速增长的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队伍中。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队伍的日益庞大是促使潜在书法市场逐渐升温的另一个因素。实际上,几乎每一个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都是书法消费者。尽管这种对书法的消费不一定要与金钱挂钩,但至少可以证明一点,书法市场的繁荣与否是与书法家群体的多寡成正比的。

从某种程度说,书法的确是中国人典型审美文化心态的一种表征,是一种体现中国人审美情感的线条艺术,颇受中国人喜爱。而且,中国人对书法的喜好是远胜于其他艺术的,只不过对书法的喜好有时是潜存的而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它需要我们书法观察家和书法艺术投资者去观察和发现,需要具备长远的艺术投资眼光。如果不看到这一点,那么就不能对书法艺术市场有一个战略的眼光。作为一个艺术投资人或书法观察家,我们必须看到一点,那就是,中国人乃至世界人对中国书法是存在一个审美心理期待的,当然这个审美心理期待或许并不是直露的,而是潜隐的,它需要书法投资者和书法观察家去开发、去发现、去引导,你不去开发、发现和引导,那么中国人的书法审美观就可能永远处于一种被误导的状态之中,而中国书法市场就可能永远处于潜隐的状态,而始终不能浮出水面。这是不利于书法的可持续发展的。
  • Page:
  • 1
Time to create page: 0.0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