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04192024

Last update08:15:27 pm

Error
  • Error loading feed data.
Back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Discourse 论用笔与结字:书法艺术成熟的三大历史阶段 - 四、行楷书:中侧锋并用与方圆兼施

论用笔与结字:书法艺术成熟的三大历史阶段 - 四、行楷书:中侧锋并用与方圆兼施

Article Index
论用笔与结字:书法艺术成熟的三大历史阶段
二、篆书:中锋用笔与圆形结字
三、隶书:侧锋用笔与方形结字
四、行楷书:中侧锋并用与方圆兼施
五、当代书法创作的技术与技巧特征
注释:
All Pages

四、行楷书:中侧锋并用与方圆兼施

中国书法在公元三世纪到四世纪的时候,发生了第三次重大演变——出现了行书与楷书。从刘德升、钟繇到王羲之大概一百年的时间,中国书法出现了一种新书体,也即是沿袭至今的最后两种经典书体。这是三个阶段中间时间最短,但又是文字与书法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汉字是由“永字八法”所概括的八种基本点画所组成的文字。现在的行楷书,不是由篆书,也不是由隶书的线条去描写,而是由八种不同形态的点画组成。王羲之所以为“书圣”,在中国书法史上最重大的创造就是最终确立和完善了楷书与行书的“新体”,创造了八种基本点画的书写。汉字的每一个点画形态都不一样,每一个点画形态必然有它基本的规定性,这是从钟繇到王羲之一百年时间中间确定下来的。由点画组成的字,其形态可以说它是方,也可以说它是圆。所以,我认为它的结字是方圆兼施。我们可以像颜真卿一样写得方一些,最后变成活字印刷的字模,但是就字本身来说,它既方又圆。而篆书和隶书的基本特征非常明显,篆书就是圆的,隶书就是方的。楷书和行书是方圆兼施,没有确切的方和圆。正是点画的八种形态和方圆兼施的结字形成了中国书法最经典的模式。王羲之以后的一千七百年,“永字八法”的点画只是作一种数量上的变化,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我在猜想从钟繇到王羲之期间,他们是怎样来研究线条的书写,形成点画的。那么中锋是怎么写?侧锋是怎么写?中锋和侧锋是书法用笔中最基本的两种方法,而其技术实践又怎样呢?我个人理解,中锋使用的方法就是绞转。写字的时候,要保持笔锋在点画中心,就必须转动笔毫,才能处理笔锋。要保持书写随时处于中锋状态,就必须绞转笔毫,包括在转折的地方,都要随时调整。侧锋主要的方法是提按。在一提一按的笔毫变化中出现了侧锋,出现了方折。所以绞转和提按道尽了书法中一切笔法的技术使用或技术程序。绞转需要我们心会,提按需要我们的感觉。就当代书法来说,处理好绞转的人比较多,处理好提按的人相对比较少。在书法的技术层面中间,绞转容易处理,因为它是有了一个支点后,作水平方向的力量控制;提按难以处理,因为它是作一个无支点的垂直力量控制。因此说写篆书、隶书简单,写行书、楷书复杂。为什么呢?难能可贵,是人的审美心理中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书法的艺术发展肯定是从简单到复杂,古人写篆书是最简单的,接着隶书进一步发展,最后到行楷书。技术难度的不断增加,使得艺术在升华。艺术的发展与技术的成熟、技术的复杂度有关,从绞转到提按伴随着书法发展史中间的整个技术变换过程。

书法由甲骨文、金文的刻划线条到隶书的“蚕头雁尾”,再过渡到楷书的点画。现在的楷书,每一个地方都有刻划的规定性,不是随意用篆书的线条便可以刻划出来。反过来说,我们写的字如果没有点画的刻划就显得粗糙,表现力就肤浅和单调。点画的形成是中国书法成熟的标志。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书法的形成、独立出来是从魏晋南北朝或者东晋开始。为什么有这种观念?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字成熟了,中国书法的点画形成了,方块字形成了,中国书法达到了最成熟的状态。但是,我不同意中国书法的自觉历史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我认为:书法之始就是文字之始,文字之始就是书法之始。书法的审美创造是到王羲之的时候达到最高峰,但是它的审美努力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它经过了三个阶段才达到中侧锋并用的点画和方圆兼备的字形——中国书法最基本的技术与技巧原则。

中锋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遒劲,侧锋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姿媚。周汝昌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说“遒媚”》(12),“遒媚”是王羲之时代所确定的书法最高标准。遒即遒劲,是指在奔跑中间产生的一种美感。媚即姿媚,作美好讲。中锋遒劲、侧锋姿媚,遒劲和姿媚是中国书法两种最重要的审美范畴。王国维在他最初的美学著作中间把美分为“壮美”和“优美”(13)。悲剧属于壮美,狼牙山五壮士跳下山崖壮烈牺牲,这本来是一件悲剧性的生活事件,但它在艺术作品中成了一种艺术的美,这种美就称为“壮美”。抒情诗所描写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优美。美分“壮美”和“优美”是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我把它移植过来解释“遒媚”,“遒”则倾向于壮美,“媚”则倾向于优美。在王羲之时代,还存在一个“古质今妍”(14)的问题。孙过庭认为王羲之“古质”,王献之“今妍”。“质”倾向于“遒”,“妍”倾向于“媚”。这样相隔只有二、三十年的两代人也有“古质今妍”的问题。篆书的线条描绘书法的形态,书法因此具有了“形质”,随着蚕头雁尾和点画的刻划,“形质”有了神采的凸现,字也自然具有了充分的姿态。汉字就是一种美的姿态的艺术存在。所以,从篆书发展到行楷书的过程,也可以描绘成“古质今妍”的不断转换的过程。由遒劲中锋转变成姿媚的侧锋,中国书法经过了这么长一段过程,它的一点一画都是顾盼含情摇曳生姿的。卫夫人的《笔阵图》(15)对点画作了一种拟人化的描写,她讲每一种线条都含有一种象征的意义,就像《书谱》中所言: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道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16)

这是点画经过刻画以后产生的一种审美想像,这就是遒劲与姿媚交融的艺术图象。没有姿媚,就不能表现书法优美的姿态;没有侧锋,就写不出如此优美形态的字。反过来说,没有中锋就没有古拙的形质、遒劲的美感。王羲之所以为书圣,是因为他做到了“古质”与“今妍”、“遒”与“媚”的完美结合。王羲之时代的审美标准就是遒媚,比之王献之为“古质”,比之钟繇为“今妍”。——“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17)所以他被尊为“圣”,为天下之“至理”与“达道”。




Related news items:
Newer news items:
Older news items:

Last Updated on Thursday, 28 April 2011 15:58